專題報導:
全力協助外銷水產品快速通關,標準檢驗局推動加入歐盟電子發證系統
為強化臺灣與歐盟經貿夥伴關係,促使輸歐盟水產品快速通關,以提升我國水產品進入歐盟市場機會,拓展潛在貿易市場,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將自本(104)年6月1日起使用歐盟貿易管制專家系統(TRAde
Control and Expert System,
TRACES)核發我國輸歐盟水產品衛生證明,成為亞洲第4個採用歐盟發證系統的國家。
標準檢驗局說明,歐盟歷經1990年代豬瘟、口蹄疫等重大疫情,嚴重影響養豬產業發展,致使歐盟重新檢討及修訂食品安全及追溯性等法規制度,並於2004年建構該TRACES系統,主要功能是透過生產業者、官方管制進行線上製證及核發動物相關產品電子衛生證明,以確保輸銷歐盟產品資訊正確性,防止證書偽造情事發生;另為強化歐盟28個會員國與第三國(非歐盟國家)間貿易交流、食品安全通報等聯繫工作,歐盟自2008年起開放第三國使用該系統,目前已有非洲、美洲及大洋洲多個國家使用該系統,如摩洛哥、美國、紐西蘭等,亞洲是歐盟積極推動該系統的重點區域,目前亞洲僅菲律賓、印尼及以色列等國家已加入該系統,我國將成為全球第76個、亞洲第4個使用該系統的國家。加入該系統,將有助於我國水產品在亞洲各國貿易競爭激烈供應鏈中,取得貿易先機。
標準檢驗局表示,為向各界推廣及溝通使用該系統,該局與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在外交部及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經濟組協助下,邀請歐盟執委會健康及食品安全總署(DG
SANTE)副組長Mr. Kaido Kroon來臺,於本年3月3日及5日辦理2場次說明會,為我國食品、漁業及防疫檢疫等主管機關以及水產業者講解該系統運作方式,並實際操作演練該系統,會中亦詳細說明輸歐盟水產品通關相關規定,場面熱絡,獲得許多正面迴響。
標準檢驗局強調,我國加入TRACES系統後,可加強我國輸歐盟水產品追溯管理機制,如輸歐盟水產品通關遭遇問題時,該局可透過該系統聯繫歐盟邊境檢查站,即時更新產品資訊,協助我國水產品順利通關,以節省倉儲留滯費用成本,另可避免業者身分遭冒用,使用偽造證書通關,影響我國商譽,使臺灣與歐盟經貿關係更加密切,營造雙邊正向互動環境。
資料來源:標準檢驗局新聞稿
我國質量標準—1公斤鉑銥公斤原器10年一次回娘家
消費者買東西秤重計價,最怕碰到不準的磅秤,不知不覺被偷斤減兩損失白花花銀子!您知道嗎?全國僅有的1公斤質量標準—編號第78號「鉑銥公斤原器」,目前存放在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的「國家度量衡標準實驗室(NML)」,這個1公斤質量標準已於今(104)年4月9日由專人護送重回法國巴黎國際度量衡局(BIPM)進行每10年一次回溯比對,並於5月16日完成護送回國,為我國的質量標準繼續把關。
標準檢驗局表示,全世界公認的最高質量標準,是目前存放在國際度量衡局(BIPM)中質量為1公斤的「國際公斤原器」(International
Prototype of the Kilogram,簡稱IPK)。而世界各國所設的國家最高質量標準都是向國際度量衡局購置的國際公斤原器複製品(俗稱「鉑銥公斤原器」),這些複製品需要定期與「國際公斤原器」的官方複製品進行比對,以確保質量標準的準確度。我國於84年突破種種限制,向國際度量衡局購置「鉑銥公斤原器」(編號第78號),作為我國最高質量標準,目前存放於國家度量衡標準實驗室之雙層玻璃罩內(控制恆溫在20℃及相對濕度在40
%)。
標準檢驗局進一步說明,經由與國際度量衡局回溯比對瞭解到我國1公斤「鉑銥公斤原器」的量測不確定度在20年以來都維持在4
微克(mg)以下(具10-8的準確度)的高準確度,並經由精密天平及一連串繁複質量傳遞程序,才能將1公斤質量值傳遞給1毫克至1公噸範圍內的標準法碼,國家度量衡標準實驗室運用這些標準法碼來傳遞到國內25家二級質量實驗室約100件的標準法碼校正需求,並後續滿足國人在科技與日常論斤說兩之生活應用,例如:商業行為(磅秤交易)、生技與醫藥配製、飛航安全(重量限制)、精密工業、建材安全(鋼材重量)、公共工程(水泥與砂石配方比重)等質量量測,甚至由「鉑銥公斤原器」質量傳遞所衍生應用,更廣及密度、濃度,力量、壓力、流量等層面的計量活動。
標準檢驗局再次說明,藉由經國際比對的「鉑銥公斤原器」提供精準的質量,才可確保國內在工業、商業、學術機構、科技研發單位或政府機關等所使用之量測質量儀器的量測結果與國際一致,達到促進貿易發展、交易公平及技術評量的正確性。
資料來源:標準檢驗局新聞稿
今年7月1日上午,全球同步調整閏一秒
臺灣時間7月1日上午,全球將多出1秒!經濟部標準檢驗局依據國際地球轉動服務組織(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Service, IERS)發布的世界協調時(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UTC,註)閏秒訊息,預定將我國國家標準時間在104年7月1日7時59分59秒(格林威治標準時間2015年6月30日23時59分59秒)加上閏秒1秒。調整後的國家標準時間(即UTC時間加8小時)時序為:
104年07月01日07時59分59秒
加入閏秒
104年07月01日07時59分60秒
104年07月01日08時00分00秒
IERS前2次發布閏秒通告為2012年(民國101年)及2009年(民國98年)。
為何須進行閏秒調整?標準檢驗局表示,在1967年第13屆國際度量衡委員會議決議,以銫133的振盪頻率來定義秒,並可以用原子鐘來量測。自此國際標準時間由地球自轉觀測為基準的「世界時」,轉換為以原子振動周期為基準的「原子時」。由於國際原子時較世界時穩定,經一段時間後國際原子時與世界時會有不一致情形,為了使民眾日常生活慣用的世界時能與原子時相符合,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另外定義世界協調時(UTC),作為最終的國際時間標準;而為了要保持UTC與世界時的一致性,每隔一段時間需添加閏秒調整。
標準檢驗局進一步表示,本次閏秒調整對民眾日常生活影響不大,由該局委辦中華電信研究院的國家標準時間與頻率實驗室所提供網路校時服務(Network
Time Service, NTP)、電話語音報時(117)及自動化數據機校時(ACTS,
電話03-4245117)等系統,均同時配合閏秒調整。但該實驗室所提供之網路校時程式(NTPClock)並無閏秒功能設定,使用者必須於104年7月1日8時後上網查詢標準時間,方可使電腦時間與國家標準時間同步。
標準檢驗局也強調,本次全球閏秒調整係1997年以來首次在非假日實施,提醒各相關資訊、交通、金融、期貨交易等系統管理人員應注意並及早準備。
註:根據地球自轉為準的時間尺度稱為「世界時」,由於地球自轉並不穩定,會受月球潮汐之摩擦力及季節性等因素影響,因此世界時並非均勻之時間尺度。而「國際原子時」(TAI)較世界時穩定,為了使生活中之世界時能與原子時相符合,科學家另外從國際原子時引出一計時方式,稱為世界協調時(UTC),作為最終之國際時間標準。
資料來源:標準檢驗局新聞稿
|